濃密機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濃密礦漿和廢水處理等使其固液分離的工作環境,早期的濃密機設備設計不夠完善,技術也不是特別好,所以導致最后的生產效率和處理質量都差強人意,而且經常出現問題,很是讓人頭疼,主要都是技術和設計的不到位的問題,那么都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濃密機的處理效果呢?今天礦山尾礦處理設備廠家——安徽盛世開元小編就給大家講解一下。
一、沉降槽結構的設計
1、溢流溝設置在槽內部
早期的濃密機采用的是內置溢流溝裝置,它離槽頂邊有8.15m高的距離,而且被木板蓋住,在其運行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無法觀察到溢流溝的情況,溝內的沉渣不能被及時清理,長久下來,溢流溝易被淹沒,導致失去溢流作用。
2、沉降槽槽幫較淺
一般情況下,沉降槽的生產能力與沉降槽的槽幫高度沒有關系,只收到沉降槽速度和槽體的沉降面積的影響。如果槽幫較淺,小于3.1m,那么顆粒在沉降的過程中,會隨著礦漿的密度增大,沉降速度會逐漸減小,當在槽內某一界面達到臨界速度時,該截面位置會隨著進料與礦漿性質變化而變化,難以控制其濃縮效果。因為,槽內的固體顆粒不是在靜止的液態中自由沉降的。
二、密封的設計
尾礦濃密機的密封采取的是木板蓋住溢流槽,密封性能差,導致槽內、外的溫差較大,產生霧氣,尤其是在春冬季節,有時能見度不超過1m,設備的銹蝕很嚴重,致使傳動蝸桿箱的使用壽命不過半年、行程撞碰開關系統常常銹死,不能及時報警停車,導致限位箱炸裂。
三、刮渣裝置設計
早期深錐濃密機的刮板裝置采用的是二對工字梁長短刮臂設計,長短刮臂成十字型安裝,每根刮臂上的刮板之間都留有空擋,且長短刮臂上的刮板相互交錯著。在刮渣的過程中,周圍的渣都是靜止狀態,刮渣的阻力非常大,每次刮動,所移動的距離都很小,所以需要多個周期的刮動才能將渣排出,這樣間斷的刮渣效率非常低。
這種設計的刮臂,實際上是一根由斜拉桿拉著的懸臂梁,它的斜拉桿剛度很有限,一旦工況波動或者排渣不及時,便會使得槽底沉渣堆積,以至刮板很難刮動,造成上翹,如果提升干因銹蝕無法提放的話,槽底沉積排渣不及時就會變硬渣,造成刮臂彎曲變形等。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必須定期停機掏槽,清楚槽底沉渣,這樣就加大了掏槽的次數。
四、控制系統
最早的濃密機沒有自動控制系統,通常都是人工控制。當人工定時斷放渣時,不但很難把握每次排渣量多少,而且,很難保證其底流密度,如果排放過量,會造成底流密度過低,影響渣漿過濾、減少上清液產量;如果排放量過少,低渣排不出來,造成濃密機超負荷運動,極易引發設備故障。
綜上內容就是介紹的影響尾礦處理設備濃密機處理效果的因素,相信看了這些大家對如何提高處理效率和效果都有了一些解決方法了,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到您。